专家视点

  • 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其中之一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重任。高校艺术教师要牢记总书记中提出的“四要”“四不能”,让学生从踏入艺术专业学习的第一天起,就“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第一,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作品需要通过将抽象变具体,将静止变运动,将内在性质变外观可感等方法进行通俗化的呈现,让广大受众所接受。但不可为了迎合受众、取悦受众而偏离轨道走向“三俗”。讲老百姓能听懂的俗谚俚语不等于说庸俗之言;讲老百姓易明白的道理不等于扯低俗段子;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不等于迎合宣扬粗风陋习。高校艺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脉掌舵,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既要接得了地气又要不落俗气。在追求通俗的过程中“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通俗化的创作要靠心血,低格调的搞笑不是真笑,真正的笑是
  •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性格与神采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华文化,孕育于江南文化,形成于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上海城市发展中不断演进升华,并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共进。海派文化并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文化过去式,它的精气神渗透于每个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海派文化发轫于19世纪后叶,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得到发展与升华,形成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国际都市的开放性格」上海是“海洋之子”,海通四方,海纳百川,开放是上海的活力之源。自古而今,上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拥抱外来移民;移民来源既包括世界各国,也包括本土的其他地域。所谓英雄不问出处,移民们大多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兼收并蓄,较少保守势力,多能认同并顺利融入上海。移民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带到上海,这使得上海城市文化绚丽多姿,独具魅力。上海这座城市不排外,乐见外乡人融入本地,并成就事业。近代以来,在上海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多不是上海本地人。1851年冬,11岁的马相伯瞒过父母,独自从丹阳来到上海,进入徐汇公学,是江南地区最早学习“西学”的31个幼童之一,后来成为我国著名文
  • 苏智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海派文化积极吸收与融合世界各种新的文化成果,汇聚中国各地方、各门类的文化精华,全面推进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文化上进行独具特色的再创造,海派文化的成形和发展赋予了江南文化以活力与现代性◆海派文化并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文化过去式,其精气神渗透于每个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特有的文化。它植根于中华文化,孕育于江南文化,形成于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上海城市发展中不断演进升华,并与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共进。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母体和底色。在近代上海,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碰撞中产生出海派文化。地处古代江南中心苏杭之外的上海这一边缘性特质,弱化了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蕴含着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品质。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海派文化积极吸收与融合世界各种新的文化成果,汇聚中国各地方、各门类的文化精华,全面推进传统向现代转型,在文化上进行独具特色的再创造,海派文化的成形和发展赋予了江南文化以活力与现代性。海派文化并不是保存在博物馆的文化过去式,它的精气神渗透于每个上海市民的言谈举止、每个家庭的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其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并实现了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理念转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意味着法治不仅是法律之治,而且是良法之治。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首先对立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立良法之治,坚持以良法促发展、保障善治,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目标追求。确立良法之治,首先要满足人民对良法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立法时曾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并强调,要“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这段话实质上就包含了良法之治的理念。重视良法在法治建设
  • 同各族人民心连心肩并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根基、力量之源,深深扎根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之中。党旗指引方向,精神激发动力。对于新时代的援疆干部而言,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信念信心。真金不怕火炼。试金石冶炼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炉中,镌刻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援疆的时代虽有不同,但援疆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坚信“中国不会辜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会辜负中国”。当前,国内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来看,特别要认识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务实开展各项援疆工作;从国际来看,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十分严峻,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精神。第二,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动力之源。援疆是领悟并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的幸福是实干出来的。要保持戒骄戒躁的作风、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 石文龙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民建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当前需要进一步推进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的权威,要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积极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推进宪法监督制度的落实。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倡导者、发起者和组织者。政府是民主与法治的推动者、执行者,没有党与政府,也就没有当代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进步。因此,弘扬法治精神离不开党的倡导与政府的推进。应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组织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一些可行的建议对于丰富宪法日的内容、推进并完善宪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链接地址:团结沙龙:民主党派成员畅谈弘扬宪法精神(qq.com)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的拥护——民主党派成员畅谈弘扬宪法精神_团结网(tuanjiewang.cn)
  •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加速形成,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意义重大。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先行区、示范区,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也处于标杆地位,基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与成果充分体现出长三角作为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表率作用。总体来看,长三角的基础教育已初步形成一系列一体化联动协议与机制。然而,在实际推进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具体而言:体制机制待理顺、政策落地执行待提升、有效协同举措待拓展等等,尤其是破解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协同惰性”是推动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有效机制建设的切实路径。营造有利于集聚创新人才的区域生态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是核心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两个重要阶段——基础教育启蒙期与高等教育关键期,这两者同样重要、不可或缺。但是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一体化能够推进创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长三角地区构建起一个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营造创新人才共同培养、成长和使用的良好创新生态。长三角各地政府正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办好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是民
  •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类似于“时间开始了”的新的历史意识下,有关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构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基本书写内容,并指向了一种不同于“现代文学”传统的“当代文学”建构。这一“当代文学”同步于并且内在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实践,因其鲜明的特征而产生了一系列知识、理论乃至美学上的挑战性。如何从历史的“内在视野”出发来把握这些挑战性,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理解当代文学何以为当代文学的关键点所在,也是今天建构“当代文学七十年”整体研究视野所需要面对的瓶颈问题。在这样的“当代文学”框架中,类似于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值得进一步讨论。从“职业革命家”的自我指认出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具有“少年布尔什维克精神”的视角,依托“组织部”这一特定场域,较为深入地呈现了革命与治理、主体与环境、精神与制度等之间存在的各种张力,以及企图克服这些张力的种种成熟或不成熟的努力,提供了“当代文学”之于社会主义治理探索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回应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案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社会中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乃至争议,某种意义上甚至演变为了王蒙个人创作/命运沉浮乃至当代文学的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