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袁雯上海卓有成效的学习型城市治理助推上海高校职能的演变与创新,而上海高等教育对社会贡献能级的不断提升为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积蓄了重要力量,为上海首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作出了积极贡献。高校智力优势与上海城市发展双向赋能,为上海可持续的学习型社会城市建设提供了“加速度”。高校共话终身教育领域发展是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开局之基。高校以终身教育研究者为专业引领,汇聚终身教育决策者、终身教育工作者、终身教育志愿者等多元群体,共同探讨与商议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逻辑与现实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刻思考。高校共建终身教育交互立交桥是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高校积极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丰富教育服务形式,运用现代技术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多样的教育服务,激发上海市民投入终身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高校共享优质资源与转化科研成果是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赋能之本。高校持续深耕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等终身教育领域研究,其研究成果直接滋养了上海学习型城市沃土,而面向其他众多行业企业发展的科研成果,为终身学习网络中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课程资
  • 准确辩证地看待和实施“双减”政策下的英语教学改革(2).pdf
  • 重述研究史谈及近年来的现当代文学“史料热”、文献史料的“繁荣”局面,或是其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贡献,论者多强调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承担、完成,后之来者承其余绪、勉力前行的结果。这样的叙事模式固然不能说错,特别是站在建构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现代文学文献学、当代文学史料学等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形塑这一学术传统、遗产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和学术、教育制度之力也同样值得重视。意识形态方面,不惟有文化、文艺政策此一面向,实际上,重视资料工作且身体力行本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统。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之上,早在1950年代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颁布了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其后文化部又颁发了《改造北京图书馆方案》《未决定图书分类法以前整理图书的一个临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处保存、整理资料,及至新的图书分类法问世尤其新时期以来,相关工作更形规范、成熟。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提出“要在全党大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但研究不能没有
  • 【奋进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系列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荡在国家发展中的深层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一招。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始终突出和增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动力,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境界。中华文化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论在过去还是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伦理道德、处世哲学、美学追求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入国人骨髓,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旨趣和行为活动。其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丰富的哲学思想、崇高的道德理想,既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启示,又为治国理政提供方向,为道德建设提供标准。纵观历史,正是在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不失根本中迸发磅礴生命力,才有了如今的大发展大繁荣景象。其所独有的价值目标、治理智慧、政治理念仍然是当前进
  •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8月3日上海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明确指出上海全区小学阶段的考试范围只有语文和数学,英语不再纳入考试范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执行,引发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英语学科在未来几年的课程定位必然影响到高校英语师范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近日,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属唯一以“英语师范”冠名的专业,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与上海市125家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联合,共同探索“双减”政策的落实以及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大计。10月1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协办的“‘双减’政策下上海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新挑战与新机遇研讨会”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英语学科发展和英语师范人才培养形成如下共识:第一,上海市人才需求和培养必须符合上海市城市发展定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建设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掌握英语等国际交流通用语言是国际文化大都
  • 注: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或联系53063517转3302,联系人:杨老师。编者按毫无疑问,当今时代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在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定位、探索新的范式、产生新的作为?2018年以来,教育部发出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正回应着变革时代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要求,各个学科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实践成果。为进一步把握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方向,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转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组织系列笔谈“大变局下的新文科”。第一组讨论聚焦历史学的视角,集合了历史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编辑部特提前推出部分篇章以飨读者。“破五唯”的同时,新文科能否从根本上打破各种“学术门槛”?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