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12日第六版“理论周刊·教育科学”栏目刊发我院张民选教授撰写的《抓住国际传播关键 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一文,内容如下。抓住国际传播关键 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命题。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首先必须研究传播理论与实践,破解国际传播中的关键难题。参与国际测评,彰显教育成就,吸引全球“听众”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曾实行文化霸权,强推欧美殖民文化,毁灭他国本土文化。这些卑劣行径遭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在国际传播中,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应该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测评,彰显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吸引国际“听众”。2009年,上海学生首次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获得阅读、数学、科学测试全球第一的成绩,在2012年评估中再次获得总分第一的成绩,令世界瞩目。随后,上海又参与了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调查数据表明,上海教师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成效
  • 进入6月,本市高三、高二、初三学生返校复学,其他年级学生陆续结束本学期学习,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将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市公益广告协调中心),共同推出“守护童心 一起向未来”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专题视频和图文指引,帮助未成年人、家长、教师调整情绪状态,增强内心力量,积极创造生活。今天推出第一期:“给初高三同学的微信问候”。给初高三同学的微信问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今日重回课堂,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的冲刺,你们准备好了吗?突发的疫情让整个城市停摆,打乱了原本的生活和学习规律。居家期间,很多同学抱怨学习效率低,复习进度慢,大脑还时不时“宕机”,每天循环着做核酸与上网课的单调生活。作为学长学姐,非常理解你们的感受,因为我们也有过相似的境遇。大考在即,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与不安,但当时的我们没有放弃,始终在坚持。现在的我们,仍然会感谢当时的自己。回想2020年,好像很遥远,却又近在眼前。“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我们,经历了第一次高考延期,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居家上课,让我们有了许多可支配的时间,这看似很自由,但是,如何在电
  • 明天,上海高二、高三学生就要重新回归校园,从线上到线下,考前再跑“2圈”,一颗心,准备好了吗?这一段复课适应的过渡时期,可能比居家状态,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与心理健康问题。返校复课,从“心”出发,心理专家给出“心理复位”攻略。本文作者:蔡丹(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和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洁 王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过去两个多月,心乱了吗?生活节奏打乱、亲子矛盾增多、电子产品使用过度,过去两个多月的网课,让不少学子的心有点乱。生活节奏打乱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居家生活让我们的日常饮食、睡眠节奏都所有改变。中小学生线上学习,因活动空间的限制,会减少身体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与老师、同学和熟悉的校园学习环境被迫分离,减少了正常的同伴交往和互动。亲子矛盾增多对于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更渴望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希望同自己的朋友交往,而不是总是与家人朝夕相处。而疫情居家期间,父母管教、干预经常会使青少年觉得受到冒犯。他们更渴望离开父母的视线,与同伴相处。研究表明,疫情居家期间,青少年更容易激
  • 又到一年毕业季。写学位论文、特别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少不了要在文后有“致谢”——感谢同学同门室友,感谢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等。但承受感谢话语最多的,当数“导师”。研究生能够毕业并获得学位,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自当要好好“感谢”导师的。感谢导师的常见说法是“感谢我的导师XX教授”“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不过,最近在阅读、评阅学位论文时,发现“致谢”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感谢XX导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我首先想感谢XX导师的悉心指导”“向XX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等等。问题是,“XX导师”(如“王庆忠导师”“李四海导师”等)可以说吗?要想辨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教师”“老师”“导师”的不同说起。一般来说,“教师”是一种职业,指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不用作称谓。不能说“王庆忠教师”,也不能简称为“王教师”。可以说“语文教师”“人民教师”“小学教师”等。“老师”则是对教师的尊称,可以用作称谓,如“王庆忠老师”,简称为“王老师”,面称则可直接叫“老师”。也可以说“语文老师”“物理老师”“小学老师”等。因为“老师”有尊称意味,因而常用于泛指传授文
  •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7年磨一剑”的冬奥历程和“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冬奥热情,共同创造了冬奥会的辉煌成就,铸就了北京冬奥精神。我们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并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感召下,砥砺再出发,一起向未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不断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其一,胸怀大局的精神。“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这一内涵概括了北京冬奥精神的力量之源,凸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国之大者”是广大冬奥会建设者、办赛人员、赛会服务保障人员、医疗防疫人员等忙碌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的内心告白,同样也是每一
  • 自2020年初,中国抗击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并取得成功后,坚持“动态清零”就成为了中国能够有效维持社会面稳定和保护人民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战略。武汉“封城”管控的积极成效,也给西安、上海等此后出现局部疫情传播的地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封城”政策的贯彻实施不仅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也对城市社区治理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社区治理中“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单位制解体以来,社区成为了中国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然而,工作场域和生活场域的分离,使得职场人士能够分配给居住社区的时间和注意力逐渐被工作挤占。因此,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参与主体日益由退休的老年居民构成,社区治理一定程度上演变为“老年俱乐部”,社区服务甚至在很多社区被等同于“为老服务”。这一趋势进一步削弱了年轻居民们参与社区的兴趣。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似乎为年轻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来看,信息技术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促成公众对线下社区的广泛参与。恰恰相反,社交媒体和各类虚拟空间的膨胀甚至会将年轻群体进一步吸纳到同质化的社群之中,使他们在线上层面也与年长的邻居们彼此隔绝。由此,年轻居民就逐渐变成了社区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