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 | 王健: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学制上,可以总结哪些教育精髓?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2-24浏览次数:649

微信图片_20221224155305.jpg

在教育制度体系中,学制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它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学习年限、入学条件等所作的规定,也规约着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设置原则和组织办法。

历史如潮,大道如砥。2022年是我们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年份,又恰值“壬戌学制”颁行100周年。“壬戌学制”是中国近现代学制中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其“六三三”的学段设置,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中国教育。

于此特殊时间节点回望这一学制的变革演进历程,挖掘“壬戌学制”屹立百年的根由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吸收改革精髓,对于推进我国学制现代化改革,多措并举夯实教育现代化制度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承载着教育救国梦想的近代学制探索

“壬戌学制”并非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在经历1904年“癸卯学制”的首开先河以及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的承上启下后,1922年确立了影响深远的“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于1922 年 11月1日实施。该学制正式确立了“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改革之路,是探索教育制度近现代化的缩影,而其中上海的教育家廖世承起了重要作用。

上海人廖世承与壬戌学制的起草颁定

“壬戌学制”从酝酿准备、广泛讨论、反复修行到最终颁行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其过程可谓艰辛曲折,国内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以及教育团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学制改革建言献策,推动教育革新思潮和运动此起彼伏。廖世承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学制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贡献卓越,他是“六三三”学制创立的主推手。

廖世承,1892年生。字茂如,上海嘉定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我国现代最早获哲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1919年夏,廖世承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之后又兼任东大附中主任。1920年,参与我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南京高师心理实验室的创建,并在我国最早用智力测验法测验投考学生与在校学生。1921年,他就与陈鹤琴合著编写了《智力测验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智力测验书籍。1927年,就任光华大学副校长,附中主任。1938年,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副校长。1956年起,先后任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今上海师范大学),直至1970年逝世。

廖世承在东南大学任教时,积极参与学制改革。当时,教育学者们正对如何确立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制展开热烈的研究与探讨,焦点集中在“六四二制”与“六三三制”的争论上。蔡元培等学者是“六四二制”的积极倡导者,而廖世承则对 “六三三”制主张最力。

1921年夏,他在苏州讲演“中小学沟通”问题时,坚决主张采用“六三三”学制。他先后在《新教育》、《教育杂志》、《教育汇刊》、《中等教育》等众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以论证其主张,为学制改革建言献策。1922年,廖世承受命主笔起草新学制,由政府批准施行,从此,中小学由“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沿用至今。除学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建树,廖世承还将其主张在东大附中认真加以实施,亲自前往济南、武汉等地,对新学制赞成与反对的意见展开全面调查与分析,在实践与实地调研中不断补充和拓展新学制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制的改革进程。“壬戌学制”的制订与颁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虽然其中某些部分因实践变化而有所修订,但其主体框架、方案条文等均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而被沿用。

建构具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征的学制

建国以来,我国也进行过多次社会主义学制的改革探索。1951、1953、1958、1960、1964、1971、1973、1980年先后推出了多个学制方案,代表性的方向是试图缩短学制等。

1981年教育部下发《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通知》,推行“六三三制”。事实上,80年代以来,在高中三年学制不变的基础上,“六三三制”、“五四三制”“九年一贯制”等多样化学制一直并存。而北京、上海也产生了指向“智优儿童”“资优儿童” “超常儿童”培养的学制改革典型。

如北京八中1985年起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选拔素质班,然后再采用“四三”学制,学生用4年时间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的课程,高中阶段学制仍为3年。

而1986年成立的上海市实验学校,其前身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班”,以大学附属学校的形式全面探索“小初高的十年一贯制培养”。这些都为我们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国式学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在两会上提案,深化新时代“学制改革”,缩短小学年限,改变“六三制”主导地位,让学制更加灵活多元等等。

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学制应如何建构?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学制,壬戌学制的制定过程、所体现出的理念思想必有其独到之处,理应“以史为鉴”地吸收借鉴壬戌学制的改革精华,以教育制度主体之地位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微信图片_20221224155309.jpg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人民中心立场。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学制的构建始终要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要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有助于实现充分选择中的人人出彩,真正使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譬如壬戌学制在颁行前经过了全国范围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参与主体不仅包括教育界学者、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也包括众多一线普通教育工作者、普通市民,在凝聚权威性、专业性的主流教育思想的同时,也接纳着具有普遍性、平民性的民间意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学制建构需要一个宽松包容、民主平等的社会舆论生态,应在党的领导下,在多元主体参与、齐心协力与求同存异中建立起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现代化学制。

二是坚持基于实证,科学推进学制变革。

百年前面临学制改革的重大争论时,作为学制改革旗手的廖世承坚持“凡教育上之新学说和新设施,皆采择而实验之”的理念,坚持先做实验,用事实说话。他在东大附中成功进行“六三三”新学制的实验,实验证明“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更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国民经济实情出发,学制上更经济,更贴近学生家庭的承受力。“六三三”学制大大减少了中途退学的学生,更适合急需进行教育普及的中国国情。1922年,廖世承起草的“六三三”新学制方案批准施行,由此建立了中国现代化学制的基本框架。无论面向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学制是“六三三”学制基础上的完善、修订、调整、优化乃至重构,都需要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当代最新的脑科学、神经认知学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充分的实证实验,在此基础上审慎地推动学制变革。

三是坚持自立自强,实现学制守正创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自立自强。百年前,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创新,对现实需求的综合考虑,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吸收借鉴,是壬戌学制体系建设的显著特点。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进行的,学制现代化的历程也始终面临着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坚守的关系难题。

作为一个有两千多年优秀教育传统的国家,我们在面向未来的学制变革中既要立足教育的本土化,继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在母体滋养的基础上寻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国际化、未来化,在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基础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依据中国教育实际发展之状况,以海纳百川之心态学习借鉴,参酌变通。在本土性坚守与全球性吸纳的张力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现代化学制体系。

四是坚持国情意识,建构弹性学制体系。

壬戌学制在颁行前,经过了长期酝酿、广泛讨论与反复修改的过程。为制订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的新学制,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其他各界广大人士在当时可能的条件下做出了可贵的努力。“以儿童身心发育阶段划分学级之大体标准”,让壬戌学制成为我国第一个考虑到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制,表明新学制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在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基础之上。此外,壬戌学制规定的“某个性之发展”标准、允许实施弹性制度等都是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表现。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学制的构建应该在确保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侧重学制结构的优化调整,突出学制本身结构的合理性,聚焦如何于适切修业年数的义务教育基本框架内进行分段与衔接、框架外进行沟通与融合,探索优结构、有关联、多衔接、立交桥式的现代学制新体系。

受资源条件的约束,我国不同区域间的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均衡。因此,学制变革过程应兼顾地方性和差异性,释放地方对学制执行的弹性空间,允许各地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采取多元弹性学制,科学制定灵活多样的分段策略,通过可伸缩的学时以及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多元选择,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进教育普及化与公平化、多元化与人本化,构建一个强弹性、可选择、富资源的现代学制体系。

微信图片_20221224155312.jpg

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是百年壬戌学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给我们启示也不难,今后的学制改革应打破一味着眼于学段剪切截搭模式与年限长短之争的局限,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地探讨如何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与融通,打破学历教育的封闭体系,使得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以及在学制内部如何建立更为权变有效、开放自由的机制,为具有多元教育需求的学习者提供自由、优质的学习选择机会,推动终身教育创新规范发展,促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学制可能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划一的、科层制的学校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分选择机会的学习系统。

作者:王健(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链接地址: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xue/20221224/501300.html?timestamp=1671870696059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