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红五月漫步上海,这10条红色行走经典线路,每条约2公里,串起5到7个点位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5-28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5月28日

标题:红五月漫步上海,这10条红色行走经典线路,每条约2公里,串起5到7个点位

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


一街一史藏星火,十线百景绘宏图。5月28日,上海红色行走10条经典线路在上海师范大学发布,每条路径约2公里漫步行程,串联起了从觉醒年代到新时代的红色脉络。红五月,一“路”生花,从顾正红纪念馆到钱学森图书馆,沪上各大高校师生在红色地标上追溯初心、传承基因。

今年是五卅运动爆发一百周年,也是中共四大召开一百周年。上海师大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生宣讲团的讲师们行走路线三——“喋血洋场”,形成了“南京路-福州路”CITY WALK情景课堂。在场师生们沿着中共四大纪念馆、五卅运动纪念碑、五卅惨案纪念地、永安百货、中共中央与军委联络点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等坐标,在人潮涌动的繁华中触摸着历史脉动,追寻百年工运足迹,五卅精神在脚下焕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10条红色路线每条涵盖5到7个站,主题包括:“初心之地”“斗争风云”“喋血洋场”“左翼中心”“中共盟友”“西区故事”“红色文艺”“工人乐园”“小镇往事”“江河之交”。作为负责研发的文史专家之一,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姚霏教授表示,10条经典线路正汇编成册、打磨成课,对上海红色历史脉络的梳理,让历史从档案走向街巷,并以“一步一景一课堂”新模式,探索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

在线路八“工人乐园”的6个点位上,第三站就是顾正红纪念馆。“顾正红等上海纺织工人的英勇斗争是如何点燃五卅运动的?”“曾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校址上建校、被誉为“革命的产儿”的光华大学在五卅运动中是如何创办的?”带着这些问题,东华大学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大思政课在馆内开讲。“近代,外国在华纱厂对中国工人的管理十分严苛,连上厕所都要领牌前往,毫无尊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日语公研党支部书记李薇娓娓道来,把同学们带回20世纪初那个纺织工人备受剥削与压迫的时代。

“1925年5月24日,中国共产党在沪西潭子湾举行万人公祭顾正红的追悼大会,这是进一步扩大反帝斗争的誓师动员大会。至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席卷全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面对展柜里的枪杆子等历史证物,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副主任李天星老师讲解百年前五卅运动爆发的主要经过。当天,“东华大学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在馆设立,学生代表在顾正红烈士殉难处献花。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在大西路(今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所在地)奠基的光华大学正是五卅惨案引发爱国运动的衍生结果,爱国情怀嵌入光华大学办学的精神之中至今影响深远。“顾正红是纺织工人的先锋,东华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这种深厚的渊源,也使得我们今天的活动更具有特别的意义。”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系副主任孙晓霞老师自豪地说,作为纺织教育的排头兵,东华为中国航天员设计研发“太空华服”、为“北斗”装上“星载天线金属网”……

可以告慰顾正红等初代纺工的是,大国纺织已从积贫积弱到做大做强。纺织学院青春启航学生党支部党员郭雨杭说,“我们正以新的方式诠释五卅精神——不是简单地复刻先辈的足迹,而是用当代青年的思辨与创新,将五卅精神转化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内生动力,在纺织领域不断探索创新,让红色基因在我们身上焕发新的生命力。”此次馆校深度合作,将由专业团队开发“中国共产党与五卅运动”等微课程,阐释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工人阶级从自发反抗走向自我革命,把教科书上的铅字转化为可触摸、可共情的现实场景。

在“世纪回眸——纪念五卅运动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中,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也表示,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上海大学,汇聚了邓中夏、瞿秋白等革命先贤,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成为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上大师生积极投身革命,展现了坚定的斗争和奉献精神。“这段历史不仅是上海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上海非常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是学校与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学术研究的‘富矿’。”

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影像。赖鑫琳 摄

梧桐深巷百年风云激荡,黄浦江畔世纪薪火相传。名人场馆“变身”思政讲堂,还有今年5月1日焕新全面开放的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在此,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主办“侨心筑梦·科学报国”——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启动《归国一课》暨“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以百余幅历史影像再现钱学森1935至1947年海外求学历程。

现场,钱学森长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首讲《归国一课》,他重温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赤子之心,并深情讲述钱学森回国后力主优先发展导弹、突破技术难题、用好青年人才及构建航天管理体系等事迹,展现这位人民科学家赤胆忠心、科学魄力与战略眼光。

当日,区校各方还共同发布“徐汇侨史文化线路”。在徐汇这片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参与城市建设、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线路以“百年衡复与侨史文化”为脉络,从武康大楼到百代小楼,串联8个特色地标,从科学报国的星辰大海,到民主人士的赤诚守望,从铁路华工的百年壮歌,到华侨公寓的岁月留痕,通过“走得进、讲得透、触得到”的 Citywalk,一起走进徐汇读侨史、走侨路、话侨心。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18486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