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届海棠文学节颁奖典礼暨“AI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文学教育”学术对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本次活动作为第22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专题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承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澎湃新闻、《上海师大报》提供学术与媒体支持。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舒,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批评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意大利罗马大学博士林明月(Benigni Martina),“城市漫游者”诗歌团体成员代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董丽敏,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朱政,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王宏超,中文系副系主任李东东。
此次活动共分为第二届海棠文学节决赛暨颁奖典礼与“AI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文学教育”学术对谈两个部分。
在决赛和颁奖典礼环节,王宏超教授作为主持人首先介绍海棠文学节的精神主旨,此次活动的举办意在为学生提供展示文学才能的舞台、赓续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批评家、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代表终审评委会宣读了获奖名单并对参赛作品做简要点评。李伟长老师认为同学们的参赛作品充满着新鲜的活力,也带给评委老师们深切的触动与思考。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展现出相当完整的文学性,在人物与世界的关系处理上别具匠心,叙事方式新颖独特,散发着无限的魅力。经过评委会多轮评选,第二届海棠文学节共有28部作品入围决赛。其中,一等奖3部,二等奖5部,三等奖10部,“优秀入围奖”10部。
王宏图教授为一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詹丹教授、朱政老师为三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李伟长老师、董丽敏教授为二等奖获奖学生颁奖
颁奖典礼结束后,由三位获得一等奖的同学介绍作品并发表感言。他们分别讲述自己的写作故事,鼓励大家在文学中书写自我与人生。
获奖感言环节结束后,组委会将第二届海棠文学节荣誉奖颁给“城市漫游者”诗歌团体。诗歌团体成员代表朱春婷首先介绍“城市漫游者”与上海师范大学海棠诗社的渊源,分享了每位成员的创作背景。她们以本雅明“城市漫游者”的概念命名自己,以城市女性的视角来书写自己的生活,通过诗歌团体的交流纽带互相见证彼此的挣扎与成长。
意大利罗马大学博士林明月(Benigni Martina)点评
罗马大学林明月博士对“城市漫游者”诗歌团体作点评发言。她指出“城市漫游者”诗歌团体在波德莱尔与本雅明的“城市”基础上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她们诗歌视角是女性化的,具有独特的上海地域性。作为“城市漫游者”,她们注重常人容易忽略的日常生活细节,从马克·奥吉所谓的“非场所”环境中(如地铁、咖啡厅)挖掘出人与城市空间的感情。该诗歌团体融合了中西各种思想元素,代表新一代女性成长的声音。
薛舒老师为“城市漫游者”诗歌团体颁发海棠文学节荣誉奖
海棠文学节特别荣誉奖颁奖结束后,“AI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文学教育”的学术对谈正式开启。本次论坛由王宏超教授主持,薛舒、王宏图、董丽敏、詹丹担任对谈嘉宾。
对谈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发表了自己对AI时代的整体观点,具体讨论了AI在网络文学、大学生论文、中小学写作等领域的影响。薛舒老师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出发谈及AI时代下的个人写作意义。王宏图老师强调AI时代中个体肉身在当下的独特体验。詹丹老师通过分享辨别是否使用AI的方法强调个体写作能力的锻炼。董丽敏老师认为AI时代的到来无法回避,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立法才能使得数字拥有更大的生命力,走得更加长远。
“AI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文学教育”学术对谈
在对谈接近尾声时,与会专家为现场同学们送去了写作建议与祝福寄语。至此,上海师范大学第二届海棠文学节颁奖典礼暨“AI时代的文学写作与文学教育”学术对谈圆满落幕。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