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职工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创造的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体现在校园的教学设施、办公场所、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态中,更蕴涵在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行为方式和学术氛围等精神生态里。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学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少误区,需要予以矫正。
一是重硬环境而轻软环境。一些学校或基于吸引生源的考虑、或出于其他目的,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把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宿舍、运动场和办公楼等硬环境建设得很漂亮,但存在忽视师资队伍、学科规划、创新精神、管理制度、服务意识等软环境建设的倾向。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确在客观上为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和教师的教学等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如果软环境很差,那也只是金玉其外。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学校的名气不在于有没有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有没有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大学校园应是富于“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学术殿堂,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术大师的涌现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或教学骨干、狠抓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规范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意识,才能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并进而提升学校的地位。这样的学校,才真正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教师满意、让社会满意。
二是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而轻人与人的和谐。当下高校普遍重视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等合理布局,校园绿化统筹安排,这样的校园的确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置身其中学习、工作、生活,自然十分惬意。这种校园规划,体现了对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视,应该肯定。但问题是,一些学校只重视这些而不重视抓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关系的和谐、教师之间的和谐以及干群关系的和谐。我们在一些学校发现,一些老师很少与学生接触、交流、谈心,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经验来影响学生;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或者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课外更是不与教师往来,师生关系疏远;部分同学彼此之间缺乏真诚交往,很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有的教师之间拉帮结派,彼此看不起,由学术分歧发展为人身攻击,团队合作精神差,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学互帮局面;一些学校的干群关系紧张,干部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奖酬金发放,往往是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教师则自扫门前雪,忙自己的事情,很少配合学校党政研究学校发展、学科规划等。对于这些问题,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融为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得以碰撞、情感得以交融,真正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重自然生态而轻精神生态。上述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将自然生态建设与精神生态建设并重。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自然生态的和谐只是基础,精神生态的和谐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精神本身是生命个体的内在需求。一旦精神生态失衡,后果将十分可怕。面对各种非理性思潮的冲击,一些人丢失了心灵的纯洁、精神的平衡和信仰的纯真。从高校来看,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凡事从自我出发,不顾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感受;一些人缺乏责任感,只图自己享受,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不认真学习,没有目标和进取心;有的交往不得体、出口成“脏”,破坏公共文明;有的人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参与集体活动;有的教师混日子、有的干部谋私利、有的管理缺乏人文关怀……对此,学校应该强化精神生态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导向,培养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高尚情操,让他们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专业、爱学习的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开展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形色色的校园生活,构建丰富多彩生活空间,真正让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学生潜心学习知识、干部潜心服务管理。这样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是“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统一,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的系统工程,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学校区别于社会其他单位的核心因素,需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认真建设。只有硬件环境与软环境并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同步、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协调,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生态,也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200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