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2024年5月13日
标题:数智化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如何追求高质量发展?
记者:徐倩 李婷
面对不确定的数智化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究竟该如何及时回应政府要求、适应社会需求以及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
在上海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针对热点话题,5月10日,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举办第二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学术会议,邀请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进行深度分析与讲解。
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沪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学生100余人聆听了专家们的真知灼见。
高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如何有效地体现,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厦门大学刘振天教授对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改革两者辩证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高校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先天优势,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的高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供应地,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点;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校科研创新带来了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提供了明升体育,明升m88备用的前沿技术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在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看来,大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和必要性。目前,社区参与(社会服务)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正成为大学评价的新关注点。当前,大学评价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评价的目标、对象及功能定位也要与之作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即评价标准由相对单一的学术维度向综合的促进社会发展维度转换;评价的内容也要从“给定性”转向为“给定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以更好地刻画大学的发展水平;评价方法要由“注重定量”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评价结果实现从“求同”向“求同与求异相结合”转变,以促进高等教育系统活力的焕发。同时,还要尊重院校差异,加强分类建设和评价。
近年来,在科技领域一种以人工智能驱动的研究方式日渐成为潮流,AI for Science也常常见诸报刊和学术文献。那么,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会产生哪些影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从回顾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认为,AIGC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AI时代。AI时代的到来,人们也面临着“教育三问”,即AIGC的来临是否标志着智能可以合成?如果可以合成,那么,人工智能的“智”与教育领域中广义的“智”有何区别和联系?如果技术可以生成智慧,它将如何推动教育的变革?换言之,AI时代教育变革迫在眉睫、势不可挡,要在“变”与“不变”中寻找新的平衡。所谓“变”,即教育的内涵从传统的教会学生“已有的知识”到教会学生会自己“生成新的智慧”;教育的环境从师生互动、语言是主要传媒转向场景是媒介的“师—机—生”三维立体互动;教育的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学科交叉目标,根据问题导向推动与现实紧密相连的项目化学习。所谓“不变”,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始终不变,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追求不变。变的是形式和过程,不变的是教育的内核和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4039566_30593_dyjy.html?source=1
+1